最新刊期

    2023 5

      专家共识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胶质瘤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上海)”写作组
      2023, 37(5): 1-1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1
      摘要: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胶质细胞的颅内恶性肿瘤,其常规治疗方案为最大安全范围内的手术切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并辅助替莫唑胺化疗,亦可辅助电场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及参考名中医临床经验,就脑胶质瘤的西医诊断与分类、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治疗等达成专家共识,以期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胶质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上海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5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学者论坛

    • 陈晓
      2023, 37(5): 11-1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2
      摘要:王庆其教授把研习《内经》作为终身志业,40年如一日,研习《内经》、教授《内经》、阐发《内经》、实践《内经》、发展《内经》。总结其建树可概括为:创《内经》立论三体系说,立《内经》文化基因论,开《内经》临床医学新天地,释《内经》理论推陈出新,谋《内经》学术未来发展。  
      关键词:内经;王庆其;中医理论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中药分析专栏

    • 许玮华,李晓锋,彭涛兴,王冰,吴欢,黄永焯
      2023, 37(5): 19-3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来源广藿香油的区别与质量,为后续广藿香油的应用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方法选择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萃取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和气质联用色谱仪(GC-MS)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自制挥发油和市售广藿香油的区别;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对3种不同来源的广藿香油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3种广藿香油的化学成分大约有15种,主要包括倍半萜类、黄酮类等各类化合物。3组的组间差异性代谢物共有184种,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存在显著差异,超临界萃取与市售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差异较小,不同批次的市售广藿香油代谢物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自制广藿香油的化学成分和代谢成分与市售基本一致,市售的广藿香油更稳定,为后续的药物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广藿香油;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学成分;差异代谢物   
      1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5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于佳禾,金重先,刘金凤,魏梅,陈向东,石晋丽
      2023, 37(5): 31-3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4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赤芍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分析方法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建立30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赤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21~0.989;共标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没食子酸、羟基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酸、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芍药新苷、苯甲酰芍药苷11种成分;热图聚类分析显示30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赤芍聚为3类;灰色关联度TOPSIS分析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赤芍的质量,综合评价河北野生赤芍质量最优;河北栽培、四川栽培赤芍品质较优;黑龙江野生、内蒙古野生、吉林栽培、山东栽培、安徽栽培赤芍质量次之;黑龙江栽培、内蒙古栽培赤芍质量较差。提示河北、四川等区域可作为赤芍的适宜栽培产地。结论该结果可为赤芍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赤芍栽培品的市场流通及种植选址提供依据。  
      关键词:赤芍;野生品;栽培品;HPLC指纹图谱;灰色关联-TOPSIS分析;质量评价   
      1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8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卢文旭,林李雁,丁玉莲,王俊豪,徐红
      2023, 37(5): 39-4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5
      摘要:目的建立霍山石斛薄层色谱(TLC)定性鉴别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霍山石斛专属性成分进行快速结构鉴定。方法采用TLC法,以水饱和正丁醇为展开剂,低温4 ℃展开,以2%三氯化铝乙醇试液为显色剂,105 ℃加热5 min,于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霍山石斛的专属性斑点并进行真伪鉴别;利用原位薄层色谱-静电场诱导喷雾-质谱(TLC-EFISI-MSn)联用技术进一步对专属性斑点进行快速结构解析。结果建立了霍山石斛专属性的TLC鉴别方法,发现霍山石斛有一专属性斑点,通过该斑点可实现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紫皮石斛等13种石斛属植物的区分,且能够将霍山石斛粉中掺混20%以上的铁皮石斛粉鉴别出来;根据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多级质谱裂解碎片,初步鉴定该斑点为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6-C-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8-C-α-L-阿拉伯糖,为霍山石斛的专属性成分。结论所建立的TLC鉴别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且专属性强,为提高霍山石斛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保证其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霍山石斛;薄层色谱;薄层色谱-静电场诱导喷雾离子化质谱;黄酮苷;芹菜素-6-C-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8-C-α-L-阿拉伯糖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6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金诚,杜若飞,王权,胡佳亮,吴飞,冯怡,林晓
      2023, 37(5): 47-5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6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康儿灵颗粒中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NHDC)和纽甜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4.6 mm×250 mm)色谱柱进行分离检测,以乙腈-水(21∶79)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8 nm,柱温为30 ℃。结果NHDC和纽甜分别在1.89~189.00 μg/mL和4.86~485.6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9%、98.01%,RSD<3.00%。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可用于食品、医药行业中NHDC和纽甜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纽甜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7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临床研究

    • 吴娜,陆磊,叶青,索李慧,游毅,李琳
      2023, 37(5): 55-6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7
      摘要: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帕金森病(PD)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68例PD伴睡眠障碍患者,在标准诊断及治疗基础上,加服乌灵胶囊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估所有纳入患者的PD睡眠量表2(PDSS2)及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简化版(PDQ-8)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不同性别、是否服用安眠药、伴有不同数量慢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①治疗4周后,患者的PDSS2、PDQ-8评分均下降(P<0.05);通过对睡眠障碍分类评估发现,乌灵胶囊对睡眠相关症状改善更显著(Cohen's d值>0.8)。②服用乌灵胶囊后,服用安眠药患者的PDSS2夜间PD相关症状、睡眠相关症状评分及总分下降更显著;伴有≥3种慢性疾病患者的PDSS2夜间运动相关症状评分下降最显著,伴有2种慢性疾病患者的PDSS2总分下降最显著。结论乌灵胶囊对以睡眠相关症状为主的PD伴睡眠障碍患者有改善效应,同时,乌灵胶囊联合安眠药治疗比单用乌灵胶囊治疗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乌灵胶囊;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7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5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顾宇滢,钱祎玲,姚东升,王琛
      2023, 37(5): 61-6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8
      摘要:目的观察肾衰Ⅱ号方颗粒联合恩格列净对慢性肾脏病(CKD)2~3期患者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证CKD 2~3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一体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安慰剂颗粒联合恩格列净治疗,治疗组患者予肾衰Ⅱ号方颗粒联合恩格列净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及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水平。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6.67%,治疗组为86.67%,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6.67%,治疗组为83.33%,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UA、24 h UPr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eGFR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BUN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G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衰Ⅱ号方颗粒联合恩格列净可更好地改善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证CKD 2~3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衰Ⅱ号方;恩格列净;蛋白尿;肾功能;中西医结合   
      7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杜小磊,陈跃来,明树人,李福凤,徐鸽
      2023, 37(5): 67-72.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09
      摘要:目的分析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脉图参数特征及其与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为传统脉诊理论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纳入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志愿者76例作为健康组。应用ZM-300型脉诊仪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脉图,提取时域参数h1、h3、h4、h5、h3/h1、h4/h1、h5/h1、w、w/t、t1、t4、t5、t、Ad 和As值,分析组间差异。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颈椎疼痛程度,分析脉图参数与疼痛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健康组中2例受试者被剔除,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健康组74例、患者组80例。①患者组受试者的h1、h3、h4、t5、t、As值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P<0.01),h3/h1、w/t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②患者组受试者的脉图参数h1、As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P<0.01),w、w/t、h3/h1、h4/h1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脉图参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体现出脉力减弱、紧张度增加的脉象特征,符合弦细脉的特点,提示此类患者的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和输出量减少、血管顺应性下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且患者脉图参数变化与疼痛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脉图;时域参数;疼痛程度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理论研究

    • 李瑶,段博元,石秀琰,张明春,许迎,张涛
      2023, 37(5): 73-7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10
      摘要:“蓄血”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37条,后世在解读《伤寒论》时,将“蓄血”归为证候类名词,衍生出“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中医学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中把“蓄血”释义为“瘀血停留”,《伤寒杂病论大辞典》中对“蓄血”的解释为“瘀血”,皆体现不出“蓄血”的特点,恐有释义过宽之弊。为探究《伤寒论》中“蓄血”的原义,从西方诠释学理论视角,运用版本源流考据法、训诂学考证法、同源文献比较法、证候描述推证法、治法方药反测法以及各期理论综合法进行研究,经探讨,“蓄血”本义应是“长久的瘀血”,而“瘀血”为其衍生义。  
      关键词:蓄血;伤寒论;诠释学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6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王敏,武蓓蓓,贺少君,李晨晨,姚铁,仇天歌,魏孟玲
      2023, 37(5): 78-82.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11
      摘要:《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观、疾病观,“化气与成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属气虚血瘀证,关键病机是“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化气”不足则精血不能正常生成及输布,促使“成形”太过凝而为瘀,即发心绞痛。益气通脉汤为名老中医经验方,常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其益气温阳、活血通脉组方之旨,契合“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之病机。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益气通脉汤;气虚血瘀证;中医基础理论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6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综  述

    • 张善芳,李莉,陈瑜,申燕华,苑兴华
      2023, 37(5): 83-9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12
      摘要:蜂毒肽(MEL)是蜂毒的主要成分,对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MEL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其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一直受到阻碍。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表明,MEL除具有较强的细胞膜表面活性和溶血活性外,还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此外,在MEL的给药系统方面也采取了多种策略,如改进MEL及其共轭物、采用纳米运载工具等。兹就MEL的药理学及纳米运载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MEL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蜂毒肽;药理学;纳米运载系统;抗肿瘤;抗炎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6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戴卫,张平,孙碧倩
      2023, 37(5): 94-9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13
      摘要:灼口综合征(BMS)是以舌痛、口腔黏膜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患病人群以女性居多,主要为绝经后期的女性。目前对于BMS的治疗缺乏有效系统的方案,西医通常采用对症治疗、抗焦虑治疗联合心理疗法等方法;中医认为,此病当属“舌痹”“舌麻”“舌痛”等范畴,与心、脾、小肠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除中药汤药外,还有许多特色诊疗手段。由于目前该病缺少明确的有证据支持的临床治疗手段和客观疗效评价指标,仍需进行大量临床总结观察。  
      关键词:灼口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西医疗法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 郑春丽,侯晓,王妮,许建红,郭琼
      2023, 37(5): 99-10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5.014
      摘要:肌筋膜触发点(MTrPs)理论是业界新的研究热点和治疗方向,MTrPs的临床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治疗疼痛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临床上妇产科疼痛相关疾病种类繁杂,病因不明确,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预后不佳,临床迫切需要探索多角度、多维度、综合化的治疗方案。近年来研究发现,MTrPs技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综述国内外基于MTrPs理论配合肌肉牵张锻炼治疗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卵巢囊肿及产后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基于MTrPs理论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为相关妇产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妇产科疾病   
      7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449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2-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