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

      学者论坛

    • 陈佳美,慕永平,刘平
      2023, 37(2): 1-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1
      摘要: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及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的主要证候病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进行肝硬化多模型的疗效比较研究,明确滋肾养肝的一贯煎对肝细胞损伤为主的肝硬化模型有突出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一贯煎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为主证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深入研究表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主要机制在于改善肝实质细胞衰减,调控干细胞分化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组织缺氧状态,抑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新生以及改善炎症微环境等。基于“病-方(效)-证”相关理论,认为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与肝实质细胞衰减、肝再生障碍、肝组织缺氧、肝窦内皮损伤和血管新生,以及与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微环境病变有关。提示着力加强方证病理生物学基础研究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关键词:证候病机;方证病理学;肝硬化;一贯煎;肝细胞衰减;肝再生;肝窦内皮细胞   
      13
      |
      17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中医药抗炎专栏

    • 刘静,陈希,金宏飞,张英辉
      2023, 37(2): 7-1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2
      摘要:目的研究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引起的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炎性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BV-2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PQS各剂量+OGD/R组。对照组细胞在常规条件下培养;OGD/R组细胞在OGD/R条件下培养;PQS各剂量+OGD/R组细胞给予PQS(30、60、90 μg/mL)预处理后,转入OGD/R条件培养。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通过CCK-8法检测PQS对OGD/R条件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胶质细胞活化标志蛋白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和酸性溶霉菌糖蛋白(CD68)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及其抑制因子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NF-κB抑制因子(NKRF)蛋白的表达。结果OGD/R诱导能够明显增加BV-2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1),增强BV-2细胞对数期增殖活性(P<0.01),上调CD68表达和p-NF-κB p65(P<0.01),同时下调Iba-1和NKRF表达(P<0.01)。PQS预处理能够有效逆转BV-2细胞中OGD/R引起的上述指标变化趋势,且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P<0.05,P<0.01)。此外,各组BV-2细胞中IκB-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QS能够有效抑制OGD/R引起的BV-2细胞炎性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NKRF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西洋参茎叶皂苷;氧糖剥夺/复氧;小胶质细胞;炎性活化;NKRF   
      9
      |
      2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1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王鸿卿,张丽君,林川,黄诚,范圣洁,安叡
      2023, 37(2): 14-2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3
      摘要:目的观察小檗胺(BBM)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①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考察BBM对其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诱导型NO合酶(iNOS)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②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BM组(50 mg/kg)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药组(250 mg/kg),每组8只。建立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连续9 d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脾脏系数、结肠长度及表观,评估疾病活动指数,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RT-qPCR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基因TNF⁃α、IL⁃1β、IL⁃6、iN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Occludin及JAK2/STAT3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①BBM对RAW264.7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能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细胞中NO的释放量(P<0.05,P<0.01)及炎症基因TNF⁃α、IL⁃1β、IL⁃6、iNOS的表达(P<0.05,P<0.01);②BBM能改善UC小鼠的体质量下降和脾脏系数升高(P<0.05)、抑制结肠的缩短(P<0.05)、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和改善结肠病理损伤(P<0.05);③BBM能减少小鼠结肠中炎症基因TNF⁃α、IL⁃1β、IL⁃6、iNOS的表达(P<0.05,P<0.01);④BBM能增加小鼠结肠中Claudin-4、Occludin的表达以及抑制JAK2和STAT3的磷酸化(P<0.05,P<0.01)。结论BBM能改善DSS诱导小鼠的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  
      关键词:小檗胺;溃疡性结肠炎;JAK2/STAT3信号通路   
      5
      |
      54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9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孟琪,王雪玲,尹磊淼
      2023, 37(2): 22-2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4
      摘要:针刺是防治哮喘的常用方法之一,疗效确切,但其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为了阐明针刺治疗哮喘的具体机制,通过整理归纳针刺对哮喘模型气道炎症、肺组织病理和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发现针刺能够显著改善哮喘模型炎症细胞数量、肺组织病理变化和气道阻力升高。然而现有针刺哮喘动物模型及研究手段较单一,提示未来针刺哮喘基础研究应构建与中医证候相匹配的动物模型,机制研究手段应多元化。  
      关键词:针刺;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炎症;气道阻力   
      10
      |
      34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临床研究

    • 陶乐维,张一乐,陆灏,陈麒,郝微微
      2023, 37(2): 28-3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5
      摘要:目的对符合出院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的中医症状特征进行分析,并观察荆银固表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出院时符合标准的79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5例。治疗组中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146例患者为糖尿病治疗组,其余249例患者为非糖尿病治疗组;对照组中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129例患者为糖尿病对照组,其余266例患者为非糖尿病对照组。出院时,治疗组患者给予荆银固表方口服,疗程为1周;对照组患者不发放药物。比较糖尿病治疗组和非糖尿病治疗组患者出院时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糖尿病对照组及糖尿病治疗组患者于荆银固表方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时,如基线数据不均衡,将有差异的指标作为协变量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获得组间均衡的数据后再进行组间中医症状评分比较。结果①出院时,除喘息症状外,非糖尿病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较糖尿病治疗组均较轻(P<0.01,P<0.05)。②治疗后,糖尿病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P<0.05),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恶寒、汗出、头痛、咳嗽、咽痛症状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P<0.01,P<0.05),且糖尿病治疗组患者的恶寒、汗出、咳嗽、咯痰症状的改善优于糖尿病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2型糖尿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即使在符合出院条件时仍存在较严重的肺系症状,荆银固表方对改善这些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症状;荆银固表方;上海   
      0
      |
      2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宫政,李菲,陈松美,王琦,王培歌,舒锦,赵珈琛,杨晓玲,姜超,徐中菊
      2023, 37(2): 35-4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6
      摘要: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评价艾灸督脉治疗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12例C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艾灸督脉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价所有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检测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剔除或脱落7例患者,治疗组剔除或脱落7例患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对照组99例、治疗组99例。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8%,对照组为61.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SE、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Ig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督脉治疗CI恢复期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脑损伤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艾灸;督脉;免疫指标;炎症因子;神经功能损伤   
      1
      |
      20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李奔,朱翠云,侯佳奇,陈玥颖,全枫,薛鸾
      2023, 37(2): 41-4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7
      摘要:目的评估解毒通络化湿方结合羟基氯喹片治疗无内脏累及的湿热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pSS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86例无内脏累及的湿热型pSS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解毒通络化湿方联合羟基氯喹片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联合羟基氯喹片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患者可接受症状状态(PASS)和临床最小重要改善(MCII)达标率来进一步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欧洲抗风湿联盟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评分、欧洲抗风湿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采用未刺激状态下唾液流率评价患者的口干情况,采用Schirmer’s试验、BUT试验评价患者的眼干情况;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补体C4水平及外周血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表达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2例患者剔除或脱落,对照组3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9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两组达到PASS患者的比例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根据ESSPRI,治疗组中达到MCII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SSPRI评分及干燥、疲乏、疼痛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对照组患者的ESSPRI评分及疼痛维度评分较治疗前亦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ESSPRI评分及干燥、疲乏维度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SDA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但其评分降低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未刺激状态下唾液流率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P<0.01),但其升高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IgG、CXCL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CXCL13水平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通络化湿方结合羟基氯喹片治疗pS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其作用可能与抑制CXCL13改善腺体功能、减少pSS的病情活动相关。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湿热型;解毒通络化湿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0
      |
      12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9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王丹军,龚学忠
      2023, 37(2): 48-5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8
      摘要:目的观察川黄方治疗3~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尿液中白介素-18(IL-18)、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3~4期CKD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川黄方口服,疗程为1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检测所有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急性肾损伤(AKI)标志物(包括尿IL-18、 γ-GT)水平及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U-Pro)。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6%,对照组为42.9%,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GF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Scr、BU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24 h U-Pro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尿IL-18、γ-G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的尿IL-18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尿IL-18、γ-G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川黄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更好地保护3~4期CKD患者的肾功能,促进肾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能降低患者的尿IL-18、γ-GT水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川黄方;白介素-18;γ-谷氨酰转移酶;急性肾损伤标志物   
      0
      |
      10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8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实验研究

    • 吴思佳,王可可,徐双双,徐红,王峥涛
      2023, 37(2): 54-6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09
      摘要:目的建立皂角刺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为皂角刺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资生堂MG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5 ℃,建立皂角刺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皂角刺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均呈现了5个共有特征峰,并指认其中的 2、4、5号峰分别为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同一厂家的10批次皂角刺配方颗粒的相似度介于0.814~1.000之间,原儿茶酸含量为2.28~2.60 mg/g,批次间差异较小;不同厂家间配方颗粒差异较大,相似度介于0.580~0.956之间,原儿茶酸含量为0.26~2.60 mg/g,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皂角刺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和控制。  
      关键词:皂角刺;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原儿茶酸   
      6
      |
      6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8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琚婉君,庄国芳,柳国斌,吴家胜
      2023, 37(2): 61-6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10
      摘要:目的对制备的益气活血凝胶贴片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并考察其对DPN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健康家兔、健康豚鼠以及正常Wistar大鼠,考察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皮肤给药后对家兔皮肤刺激性、豚鼠皮肤过敏性、大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评价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皮肤用药安全性。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及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益气活血凝胶贴片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给予凝胶基质,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组大鼠给予低剂量及高剂量益气活血凝胶贴片干预,每天给药1次,连续干预14 d;末次干预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检测,考察益气活血凝胶贴片对DPN大鼠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的作用。结果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给药后对健康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健康豚鼠皮肤无过敏性,对大鼠无急性毒性;与DPN模型组大鼠相比,益气活血凝胶贴片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大鼠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皮肤用药安全性高,对大鼠DPN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为该贴片的应用与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凝胶贴片;安全性评价;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3
      |
      16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理论研究

    • 邱小京,郭修田
      2023, 37(2): 68-7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1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发生在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是世界范围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UC发病与家族遗传、生活习惯、炎症免疫因素、肠道微生物环境及肠道黏膜屏障等因素有关,主要治疗措施有药物控制炎症、促进黏膜愈合和手术。中医药认为,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采取中药内服、针灸、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UC在临床上疗效斐然,能够明显减轻肠道炎症,缓解症状。应进一步探索治疗机制,有效结合中西医治疗措施,完善UC的分期分阶段治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   
      1
      |
      59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何姝瑾,乔宇,崔云华,陈子怡,邹璇,薛晓红,吴焕淦,季亚婕
      2023, 37(2): 76-8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12
      摘要:通过对有关针刺治疗乳腺癌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近20年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动态前沿。以Web of Science(WOS)中核心合集收录2002至2021年相关文献为对象,应用CiteSpace进行发文趋势、作者、国家-机构、文献共被引和研究领域热点分布分析,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其研究集中在临床试验。目前已开展的多项临床试验验证了针刺疗法治疗乳腺癌相关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未来可进一步开展更加严格、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同时加强针刺治疗乳腺癌相关机制研究,对促进针刺疗法的应用以及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针刺疗法;乳腺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Web of Science(WOS)   
      0
      |
      4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1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综  述

    • 卢欣欣,牛腾飞,赵淑娟,王峥涛,王如锋
      2023, 37(2): 85-9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13
      摘要:尿苷二磷酸(UDP)-糖基供体是三萜、黄酮和蒽醌等中药活性成分糖基化修饰的重要组成前体。近年来,通过代谢工程策略合成苷类化合物已取得一定进展,但UDP-糖基供体在不同类型的底盘细胞中产量普遍偏低,极大地限制了中药苷类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作者从UDP-糖基供体的生物合成、循环再生以及代谢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调控、代谢模块优化等方面,重点综述了UDP-糖基供体在苷类成分合成中供应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UDP-糖基供体在生物合成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苷类成分的生物合成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UDP-糖基供体;苷类化合物;代谢调控;生物合成   
      5
      |
      1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8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 王唱唱,左蓓磊,徐若颖,彭新,朱建光,张振凌,李凯
      2023, 37(2): 96-10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3.02.014
      摘要:汉《金匮要略》记载以单味中药皂荚酥炙为丸的皂荚丸方,其皂荚即大皂角。为挖掘传承大皂角炮制技术,指导临床合理运用炮制品,利用可视化思维,通过查阅180部中医古籍(包括方论46部,杂著40部,本草23部,妇儿20部,伤寒、金匮15部,诊断3部,医案3部等),以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48部各省市炮制规范,直观分析大皂角名称、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的沿革趋势。经考证,历史上大皂角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子、捣、锉、锤、烧、研末、炙、炮、炒、煨、焙、锻、熬膏等;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酥制、酒制、盐制(含盐水浸和盐炒)、醋制、蜜炙、童便制、谷糠炒、油制等。而现代则以生品为主,个别地方炮制规范中记载皂角炭、炒大皂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大皂角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的功效与历代本草所载基本一致。从可视化角度分析大皂角炮制的历史脉络,整理并总结古今大皂角的性味与功效演变情况,可为大皂角后续炮制研究及其炮制品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皂角;名称;炮制方法;性味功效;历史沿革   
      4
      |
      18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290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