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2 5

      专家共识

    • 解诗韵,张惠勇,姚唐杰,薛鸿浩
      2022, 36(5): 1-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1
      摘要:季节性流感是一种容易在人际中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其流感病毒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且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组人群。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以季节性流感为代表的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规范季节性流感的中医预防干预,并形成地方性的专家共识,采用德尔菲法(Delphi)通过匿名方式在上海地区进行了3轮专家调查及函询,逐步优化和充实了问卷条目,最终对社区居民和医疗机构两部分防治季节性流感的26个条目达成共识,初步形成“季节性流感中医预防方案(上海)”。  
      关键词:季节性流感;预防;中医药;治未病;德尔菲法   
      45
      |
      24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学者论坛

    • 慕永平,刘平
      2022, 36(5): 6-1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2
      摘要:围绕“病证相关,方证相应”的学科重要问题,笔者曾提出“病-证-效”研究思路,近20年的研究实践显示,这应是实现中医学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证候病机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明晰疾病的方证病理学基础,是证候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作者基于前期研究结果,解析了益气补虚黄芪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特点为抑制肝星状细胞(HSCs)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抑制肝祖细胞(HPCs)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以及调节胆汁酸代谢异常等;从有效方剂的效应基础演绎了肝硬化气虚病机的关键病理学基础可能与HSCs和HPCs的异常转分化(细胞形质及功能变化)及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关,为“病-方(效)-证”结合探索疾病中医方证病机的病理生物学基础、发现古典方剂新用途研究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证候病机;方证病理学;肝硬化;黄芪汤;胆管反应;胆汁酸代谢   
      83
      |
      23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0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临床研究

    • 陈世宣,程一升,林初勇,陈温慈,王策,黄琪瑶,朱斌,徐青青,姜霞,计静
      2022, 36(5): 12-1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3
      摘要:目的基于“脑肠互动”理论,观察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和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星蒌承气汤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0 d。于治疗前及治疗30、90 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治疗9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0、90 d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动素(MTL)表达水平。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5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治疗组7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对照组67例、治疗组65例。①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90 d后,治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疗效总有效率为89.23%,对照组为74.6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5-HT、CGRP、MTL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治疗组患者的5-HT、CGRP、MTL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5-HT、MTL水平较治疗前亦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5-HT、CGRP、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星蒌承气汤可有效改善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调节血清脑肠肽指标的表达水平,发挥“脑肠互动”之功效。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认知障碍;星蒌承气汤;脑肠互动;脑肠肽   
      18
      |
      3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4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张华廷,赵彪绩,胡佳利,李文娟,张瑞,韩世友,赵超蓉,张梅,蔡丽,李文涛
      2022, 36(5): 17-2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4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复原方预防轻型缺血性卒中(IS)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气阴不足、痰瘀阻滞型轻型IS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神经复原方颗粒剂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复原方颗粒安慰剂口服,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70 d。治疗90、180、270 d后,记录IS、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及其他缺血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发生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IS复发率、TIA发生率等。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10例患者、对照组10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①治疗90、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IS复发率分别为3.75%、3.75%、5.00%,对照组患者的IS复发率分别为2.50%、13.75%、16.25%,治疗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IS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90、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TIA发生率分别为5.00%、6.25%、6.25%,对照组患者的TIA发生率分别为6.25%、16.25%、17.50%,治疗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TI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过程中,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新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组无其他缺血性疾病发生;④治疗90、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75%、10.00%、11.2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0%、28.75%、31.25%,治疗180、270 d后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复原方能够有效预防轻型IS复发及TIA发生,降低总体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神经复原方;二级预防   
      14
      |
      13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2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闵婕,李红
      2022, 36(5): 22-2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5
      摘要:目的以强的松为对照,观察亚甲方治疗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热毒壅盛、血热夹瘀型重症SAT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亚甲方颗粒剂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甲状腺疼痛的缓解、消退时间及甲状腺B超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3例患者剔除或脱落,对照组3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2.86%,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的发热缓解、完全退热及甲状腺疼痛缓解、疼痛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甲状腺超声情况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研究过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的复发率为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6.67%,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甲方治疗热毒壅盛、血热夹瘀型重症SA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甲状腺B超低回声状况,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关键词: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血热夹瘀型;亚甲方;中医药疗法   
      16
      |
      1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马娟娟,伍奇,吕云佳,翁晓晨,吴胜男,帅文,王铮,张勤华
      2022, 36(5): 27-3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冻胚移植患者围移植期子宫内膜蠕动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拟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FET内膜方案进行内膜准备;治疗1组患者在常规进行内膜准备基础上,于月经第2天至移植前1 d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治疗周期为1个月经周期,并在移植前30 min、移植后30 min均予针刺治疗;治疗2组患者在常规进行内膜准备基础上,于移植前30 min、移植后30 min予以针刺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于胚胎移植前30 min、移植后30 min,检测并计算所有患者的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UPF),并比较不同UP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于移植日检测所有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1组1例患者脱落,治疗2组2例患者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1组49例、治疗2组48例、对照组49例。①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98%、31.25%、28.5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患者的种植率分别为32.18%、17.65%、18.52%,治疗1组患者的种植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P<0.05)。②移植后,3组患者的UPF较移植前均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1组患者的UPF明显低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2组的UPF亦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UPF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UPF>1且≤2次/min)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最高。③移植日,治疗1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2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患者的子宫内膜血流PI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干预IVF-ET冻胚移植患者,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围移植期UPF,改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提高种植率,且1个月经周期的针刺干预方法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冻胚移植;针刺;子宫内膜蠕动波;妊娠结局;随机对照试验   
      13
      |
      19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3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陈晓亚,潘桂花,陆如平,唐丽红,徐国会
      2022, 36(5): 34-3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7
      摘要:目的观察八段锦对稳定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八段锦,两组均干预12周,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6周、干预12周后进行平衡功能量表(Berg)、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UGT)、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八段锦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Berg得分和ITAQ得分,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8.11,F=12.74,P<0.01);且可以降低TUGT的时间和PANSS得分,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30.96,F=74.74,P<0.01)。结论八段锦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及自知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八段锦;平衡功能;精神状态;自知力   
      5
      |
      2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3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学科前沿

    • 胡耀廷,肖传光,陈文杰,王如锋,杨莉,赵淑娟
      2022, 36(5): 39-4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8
      摘要:目的将胆固醇生物转化成7α-羟基-4-胆甾烯-3-酮。方法PCR扩增中华大蟾蜍来源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Bg-HSD3B7)、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Bg-CPR)、大鼠来源的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Rn-CYP7A1),生物信息学网站ExPASy、TMHMM预测理化性质,采用不同的构建组合方式构建工程菌;以胆固醇为底物进行全细胞催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是否产生7-α羟基胆固醇中间产物和7α-羟基-4-胆甾烯-3-酮终产物。结果克隆并以单顺反子方式构建到pETM6载体,获得带有3个基因Rn-CYP7A1、Bg-CPR、Bg-HSD3B7的大肠杆菌工程菌BL21(DE3),该工程菌可以全细胞催化方式将胆固醇转化生成7α-羟基-4-胆甾烯-3-酮,且没有中间产物。结论克隆得到中华大蟾蜍来源的Bg-HSD3B7基因、Bg-CPR基因、大鼠来源的Rn-CYP7A1基因,构建了具有全细胞催化功能的工程大肠杆菌,可以催化胆固醇转化生成7α-羟基-4-胆甾烯-3-酮。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胆固醇;工程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9
      |
      16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方药研究

    • 叶丽芳,吴梦玫,彭杰,何美珊,张英,马志国,吴孟华,曹晖
      2022, 36(5): 46-5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09
      摘要:目的表征牡丹皮润制过程中水分、质构特性变化,探讨牡丹皮润制传统经验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吸水动力学曲线评价牡丹皮润制过程中吸水动态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牡丹皮润制过程中水的相态及分布状态变化,采用质构仪测定牡丹皮润制过程中质构特性变化,采用HPLC测定牡丹皮润制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结果吸水率随着润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药材档次的增大而减小,建立不同档次牡丹皮10~30 ℃的吸水动力模型,可预测不同温度不同润制时间的吸水率;润制过程中束缚水和自由水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大档牡丹皮5 h内束缚水比例由92.8%减少至14.3%,自由水比例由7.2%增加至85.7%,7 h后药材内全部转化为自由水;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表明润制5 h水分已均匀渗入牡丹皮内部,此时内部已无干心;质构特性分析发现,硬度和压缩功随着润制时间的增加不断减小,5 h内硬度由3 612 g减少至444 g,压缩功由208 mJ减少至23 mJ,此时药材软硬适中,5 h后质构特性趋于稳定;随着润制时间的延长,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逐渐下降,说明润制时间越长,药用物质流失越多。结论吸水动力学结合低场核磁共振和质构仪等现代技术能够量化表征牡丹皮润制过程,可为牡丹皮润制终点的判断与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牡丹皮;润制;吸水动力学;低场核磁共振;质构特性;含量测定   
      10
      |
      16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470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实验研究

    • 郭润杰,陈平,符甜甜,陈静,夏勇,张仁,徐红,田雪松
      2022, 36(5): 52-59.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0
      摘要:目的探讨δ-阿片受体(DOR)在电针抗高眼压(HIOP)诱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视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作用。方法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 组:空白对照组、HIOP 6 h组、HIOP 12 h组、HIOP 24 h组、HIOP 72 h组,PI染色检测上述时间点大鼠视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数量,Western blot检测p-Rip1、p-Rip3表达。另取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 组:空白对照组、HIOP组、电针+HIOP组、假电针+HIOP组、DOR 拮抗剂+HIOP+电针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HIOP法致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缺血 1 h再灌 24 h。DOR 拮抗剂+HIOP+电针组缺血前 1 h 玻璃体腔注射DOR拮抗剂Naltrindole,再灌注开始及再灌注12 h,电针“水沟”“睛明”穴两次,每次30 min,再灌注 24 h,PI染色检测视网膜中坏死性凋亡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p-Rip1、p-Rip3表达。结果HIOP 6、12、24、72 h,视网膜坏死性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12 h达到高峰,视网膜中p-Rip1和p-Rip3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其中p-Rip1峰值出现在12 h,p-Rip3在24 h表达最高;再灌注24 h,电针+HIOP组坏死性凋亡细胞数量、p-Rip1和p-Rip3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HIOP组,假电针+HIOP组和DOR 拮抗剂+HIOP+电针组与HIOP组比较,坏死性凋亡细胞数量、p-Rip1和p-Rip3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HIOP法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电针“水沟”“睛明”两穴可显著减少视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对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且电针的抗视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作用可能和DOR密切相关。  
      关键词:电针;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δ阿片受体;坏死性凋亡   
      9
      |
      2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162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张强,罗婷,袁德政,付义,袁嘉丽
      2022, 36(5): 60-6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1
      摘要:目的观察七龙天对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七龙天低、中、高剂量组、吡非尼酮组。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以0.9% NaCl溶液灌胃,七龙天组和吡非尼酮组分别以七龙天和吡非尼酮灌胃。给药21 d后,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情况,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qRT-PCR法检测TGF-β、α-SMA、COL-Ⅰ、COL-Ⅲ、TNF-α、CCL2、FOSL1、MMP9、CXCL5、ARE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TGF-β、α-SMA、COL-Ⅰ、COL-Ⅲ、TNF-α、IL-17R、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并对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呈现炎症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隙扩大现象,胶原沉积较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七龙天各剂量组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隙扩大,且吡非尼酮组和七龙天各剂量组肺部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0.05,P<0.01)。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HYP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七龙天各剂量组的HYP含量均降低(P<0.05,P<0.01)。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Ⅰ、COL-Ⅲ、α-SMA、TGF-β、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和七龙天各剂量组的COL-Ⅰ、COL-Ⅲ、α-SMA、TGF-β、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④通过对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知,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IL-17/p38MAPK信号通路。⑤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CL2、FOSL1、MMP9、CXCL5、AREG mRNA和IL-17R、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和七龙天各剂量组的CCL2、FOSL1、MMP9、CXCL5、AREG mRNA和IL-17R、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同时,七龙天对上述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的作用更有效。结论七龙天可以通过下调炎症与胶原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减轻肺部炎症反应,降低肺部胶原过度沉积,发挥干预肺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IL-17/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关键词:七龙天;肺纤维化;转录组;IL-17/p38MAPK   
      26
      |
      54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254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厉姣龙,周振华
      2022, 36(5): 69-7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2
      摘要:目的监测柔肝方对刀豆蛋白A(ConA)联合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2,4,6-三甲基吡啶(DDC)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肝脏内白介素-22(IL-22)分泌及白介素-22受体1(IL-22R1)表达的影响,探讨柔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柔肝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柔肝方组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每周1次,并予DDC饮食;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 NaCl溶液,正常饮食。柔肝方组小鼠按8.5 g/kg灌胃给予柔肝方颗粒,每天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0.9% NaCl溶液。药物连续干预10周。10周后处死小鼠,监测各组小鼠肝功能、肝脏中IL-22分泌及IL-22R1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柔肝方组小鼠肝脏中IL⁃22、IL⁃22R1、IL⁃10R2和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柔肝方组小鼠肝脏中IL⁃22和IL⁃10R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01)。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星状细胞(HSCs)表面的IL⁃22R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HSCs内的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柔肝方组HSCs表面的IL⁃22R1和IL⁃10R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01),柔肝方组HSCs内的STAT3 mRNA表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柔肝方组HSCs表面的IL⁃22R1 mRNA和HSCs内的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③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柔肝方组Th22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柔肝方组Th22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柔肝方可增加肝脏内IL-22分泌及HSCs表面IL-22R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关键词:柔肝方;肝纤维化;IL-22;IL-22R1   
      8
      |
      15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周熠,那立欣
      2022, 36(5): 77-8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3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叶-红花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治疗靶标数据库(TTD)等进行药物与疾病靶点收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有效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图;基于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分析,找出关键靶点及关键成分,并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关键化学成分干预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细胞的效果。结果①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关键药物成分可能为黄芩苷、红厚壳内酯等,关键靶点可能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KT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等。②KEGG分析发现桑叶-红花抗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③分子对接发现AKT1与黄芩苷、TNF与红厚壳内酯对接效果最好。④细胞实验证明,20 μg/ml黄芩苷及10 μg/ml红厚壳内酯对HepG2细胞无毒性,且干预HepG2模型细胞后,可改善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结论桑叶-红花可能通过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胰岛素抵抗相关通路等通路的协同作用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其关键药效成分可能为黄芩苷和红厚壳内酯。  
      关键词:桑叶-红花;2型糖尿病;黄芩苷;AKT1;网络药理学   
      12
      |
      42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2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李小凯,丁劼,孙雯,高洒洒,杨光月,郭海玲,赵咏芳
      2022, 36(5): 86-92.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4
      摘要:目的探究健脾方基于Akt/FOXO3a信号通路预防小鼠废用性肌肉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健脾方组。通过后肢卸载构建废用性肌肉萎缩小鼠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每只灌胃给予0.2 ml 0.9% NaCl溶液,健脾方组小鼠每天每只灌胃给予0.2 ml健脾方混悬液。给药28 d后,称取小鼠体质量、肌肉湿重(累积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及股四头肌),qRT-PCR检测腓肠肌中IGF-1、PI3K、Akt、Atrogin及MuRF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中p-Akt、p-FOXO3a、Akt、FOXO3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四肢抓力/体质量比值、肌肉湿重/体质量比值、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方组小鼠四肢抓力/体质量比值明显增加(P<0.05);累积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股四头肌的湿重/体质量比值明显增加(P<0.05);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②健脾方干预后,小鼠腓肠肌IGF-1、Akt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Atrogin、MuRF1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p-Akt蛋白表达升高,p-FOXO3a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健脾方可能通过上调Akt磷酸化水平抑制Akt/FOXO3a信号通路来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  
      关键词:健脾方;废用性肌萎缩;后肢卸载;抓力;腓肠肌;Akt/FOXO3a信号通路   
      37
      |
      40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187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理论研究

    • 张正利,李莉,丛军
      2022, 36(5): 93-9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5
      摘要:中医藏象理论中关于脏腑的概念,有的不具有现代解剖属性,而有的是与实体的器官及客观功能相关的,即“形藏”。中医形藏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剖属性,但与现代解剖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在现代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医形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应直面人体脏腑器官广泛存在解剖属性,且对具有非解剖属性的“神藏”区别对待;在“形藏”认识层面,可借鉴学习现代解剖学成果,并开展中医病理形态学研究,且在可行的范围内发展中医实证医学理论。  
      关键词:藏象理论;形藏;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   
      17
      |
      18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423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刘宛欣,都广礼
      2022, 36(5): 97-10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6
      摘要:营卫和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营卫和气血一直分别描述,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鲜有论述。通过“药群法”解析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治,并根据方证相关理论,以方剂治法反证病机(即“以方测证”),进而探讨营卫、气血之间的关系。认为营卫出于中焦,经脾上输心肺后的上焦气化而方为气血,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因此,营卫出于中焦,变化于上焦,与气血同源但不同质。从这个意义上看,营卫的实质就是气血。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群法;营卫;气血;证治   
      9
      |
      47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4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 刘玉良
      2022, 36(5): 101-10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2.05.017
      摘要:辨证察机是中医临证取得佳效的关键。证候是复合多维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概念,与复杂巨系统理论颇为相符,故适合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来研究证候病机的思辨程序。通过探讨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研究中医学辨证察机思辨程序的理论、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构想探索;通过对中医学辨证察机思辨程序简介、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辨证的概况、运用复杂巨系统研究中医学辨证察机思辨程序的设计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研究证候病机思辨程序的合理性。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研究中医辨证察机思辨程序,对中医学辨证和病机理论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复杂巨系统;辨证察机;思辨程序;病机   
      13
      |
      1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958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2-11-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