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6

      学者论坛

    • 陈健,汤琛琛,赵堃鹏,张彩云,卢曼晨,徐晨钦,曹永兵,曹烨民,葛广波,陈启龙
      2021, 35(6): 1-1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1
      摘要:目的:基于中药药性理论,首次提出“性味网络药理学”概念,通过构建中药性味网络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索经典方剂如金解毒散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从HERB数据库获取如金解毒散主要成分,GeneCards收集病毒性肺炎相关基因,借助NetInfer和BATMAN-TCM数据库构建如金解毒散性味药物模块的成分-靶点-疾病模型相互关系网络。采用Metascape软件对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KEGG分析;采用Vina软件对成分和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SwissADME软件进行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结果:利用中药数据库共筛选出该方有效成分335个,其中桔梗20个,甘草117个,黄连26个,黄芩62个,黄柏75个,山栀35个。按3种性味模块进行靶点预测及网络构建,其中苦辛平模块(桔梗)潜在靶标596个,甘平模块(甘草)潜在靶标819个,苦寒模块(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潜在靶标1 097个。网络分析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甘草黄素、穿贝海绵甾醇、吴茱萸次碱、草香豆酮、黄芩素、槲皮素、木犀草素等是该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活性成分;SRC、FYN、LCK、MET、AKT1、ABL1、MAPK8、ITK、CCR5、TP53、PTPN11、EIF2AK2、MAPK1、PIK3CD、MAPK3、BTK、STAT3、PIK3CA、MAPK14等是该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核心靶蛋白;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是该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关键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通过性味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如金解毒散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如金解毒散治疗病毒性肺炎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也表明,采用性味药物模块成分-靶点-疾病模型探析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性味网络药理学;如金解毒散;病毒性肺炎;分子对接   
      9
      |
      106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8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临床研究

    • 龚学忠,叶紫,徐向南,陈陵,徐映茹,原道川,王丹军,刘建联,李同路
      2021, 35(6): 12-1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2
      摘要:目的: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方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1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KD合并AKI(A on 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前列腺素E1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川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及血清NLR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1%,对照组为3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肾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U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eGFR水平均升高(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BUN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Scr、BUN、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④24 h UPro: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炎症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NLRP3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IL-6、TNF-α及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前列腺素E1治疗相比,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能更好地减轻A on C患者的肾脏损伤,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的炎症状态有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川黄方;前列腺素E1;NLRP3炎症小体   
      7
      |
      34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5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钱祎玲,周圆,兰天鹰,詹恬恬,曹晓娟,王琛
      2021, 35(6): 17-2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3
      摘要:目的:观察消白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0例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CGN患者[慢性肾脏病(CKD)1~2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开放性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白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水平。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4例患者剔除或脱落,对照组5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治疗组56例、对照组5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7.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54.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UPro、UACR、NAG、RB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α1-MG、β2-MG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NAG、RBP、α1-MG、β2-M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GF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S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相关性分析:eGFR与24 h UPro、UACR、NAG、RBP呈负相关。结论:消白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CGN(CKD1~2期)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延缓肾功能进展。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消白方;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蛋白尿;中西医结合   
      13
      |
      27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6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谭雅彬,朱名扬,王一同,蒋璐剑,左明焕,冯宝约
      2021, 35(6): 22-3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4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对大肠癌(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患者入组后给予健脾补肾方口服治疗,周期为14 d。健脾补肾方干预前后,评价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患者症状总积分的变化;采集健脾补肾方干预前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运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肠道菌群,分析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比较健脾补肾方干预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①健脾补肾方干预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症状总积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②受试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在各分类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健脾补肾方干预前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在各分类水平上均发生了改变。结论: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健脾补肾方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及肠道菌群结构,健脾补肾方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相关症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关。  
      关键词: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方;肠道菌群   
      12
      |
      40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7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杨玉雪,谢曼丽,陈彬,于宏杰,梁芳,许建华,孙珏,袁旭
      2021, 35(6): 31-3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5
      摘要:目的:观察十全大补汤对围手术期气血两虚型乳腺癌患者转移性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81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前第3天起给予十全大补汤颗粒剂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颗粒剂口服,仅手术当天停服,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术前第3天及术后第3天、第7天,检测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6、IL-8、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检测患者的CD3+、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百分比;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引流液的质量。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①中医证候:术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2.5%,对照组为22.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免疫指标:术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百分比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③炎症指标:术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IL-6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患者的IL-6水平较术前亦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IL-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术后引流液质量:术后第4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手术切口引流液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十全大补汤干预围手术期气血两虚型乳腺癌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乳腺癌;围手术期;气血两虚型;十全大补汤;转移性生物标志物;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6
      |
      29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夏馨,杜尘,庄梦斐,王唯迪,曹阳,张婷婷
      2021, 35(6): 37-4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6
      摘要:目的:观察清瘀温通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清瘀温通方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散结镇痛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痛经疼痛程度;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疗效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痛经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IL-6、MCP-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CA125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A125、hs-CRP、IL-6、MC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瘀温通方可明显减轻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子宫内环境微炎症状态有关。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痛经;清瘀温通方;炎症因子   
      14
      |
      43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6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实验研究

    • 吴新楠,李瑞晓,李昊泽,浦匀舟,周晶,李琦,季青
      2021, 35(6): 42-48,6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7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调节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C发挥抗结直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①取24只裸鼠,尾静脉注射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复制结直肠癌肺转移模型。造模7 d后,将裸鼠平分为4组,分别灌胃给予不同剂量(0、250、500、1 000 mg/kg)的健脾解毒方水煎液。药物干预28 d后,分离肺转移灶组织,免疫组化检测JMJD2C蛋白表达。②分别以HCT116和LoVo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0、50、100、200 μg/ml)健脾解毒方醇提液。药物干预48 h后,PCR检测JMJD2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JMJD2C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JMJD2C的蛋白表达和细胞定位。结果:①健脾解毒方能够显著下调裸鼠结直肠癌肺转移灶中JMJD2C蛋白表达,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健脾解毒方能够显著下调两种结直肠癌细胞中JMJD2C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100、200 μg/ml作用更显著。③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JMJD2C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胞核内的累积,且100、200 μg/ml作用更显著。结论: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结直肠癌转移,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JMJD2C表达及其在细胞核的累积相关。  
      关键词:健脾解毒方;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C;结直肠癌;转移;裸鼠   
      14
      |
      3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5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徐嘉若,陈佳靓,姚广涛
      2021, 35(6): 49-5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8
      摘要:目的: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①不同浓度(25、50、100 μmol/L)DHA干预不同时间(12、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②不同浓度(0、30、60、90 μmol/L)DHA干预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③划痕实验观察60 μmol/L DHA干预0、6、12、24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④60 μmol/L DHA干预12 h后,PCR检测细胞内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9、Bcl-2、Bax的mRNA表达水平。60 μmol/L DHA干预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aspase-3、Caspase-9、Bcl-2、Bax以及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DHA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②DHA可以促进MDA-MB-231细胞凋亡,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促凋亡作用增强。③30 μmol/L DHA作用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60、90 μmol/L DHA作用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④60 μmol/L DHA干预12、24 h后,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1)。⑤60 μmol/L DHA干预后,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以及Bax/Bcl-2 mRNA表达比值显著上调(P<0.01),cleaved Caspase-9/Caspase-9、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显著升高(P<0.05);同时PI3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p-PI3K、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DHA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MDA-MB-231细胞   
      11
      |
      6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82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赵燕婷,舒祥兵,杨志新,曹翼
      2021, 35(6): 58-65.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09
      摘要:目的:探讨护肝宁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及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护肝宁片(0.6 g·kg-1·d-1)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以诱导NAFLD模型。造模后,各组小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取血清,收集结肠和肝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HE染色后观察结肠和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后观察肝组织脂质堆积情况。试剂盒检测肝组织TG和TC水平;PCR检测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G、TC、HDL和LDL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护肝宁片干预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ALT、AST、TC、HDL和LDL水平(P<0.05)。②护肝宁片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肝脏TG水平(P<0.01),并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质堆积。③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可见明显的隐窝结构破坏、上皮细胞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同时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护肝宁片干预可明显改善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性损伤,且显著降低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P<0.05)。④模型组小鼠结肠ZO-1和Claudin-1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5,P<0.01),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护肝宁片干预可明显增加模型小鼠结肠ZO-1、Claudin-1及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P<0.05),上调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护肝宁片能够改善NAFLD模型小鼠的肝功能和血脂代谢,减轻肝脏和结肠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改善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有关。  
      关键词:护肝宁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黏膜机械屏障;紧密连接蛋白;小鼠   
      21
      |
      27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5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唐逢雨,周欣,尉小慧,王峥涛
      2021, 35(6): 66-72.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10
      摘要:目的:优化温度敏感型20(S)-原人参二醇(PPD)微乳-凝胶复合系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外观性状、流变学、体外释药及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在前期PPD微乳制备工艺基础上,采用冷溶法制备温度敏感型PPD微乳-凝胶复合系统。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辅料泊洛沙姆407(P407)、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海藻酸钠(SA)和甘油对胶凝温度的影响,确定基本处方;继而以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和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采用旋转流变仪考察流变学特性;采用透析袋法测定体外释药度,并进行方程拟合,探讨其释药机制。结果:温度敏感型PPD微乳-凝胶复合系统的最佳处方为:30%P407水溶液,P407水溶液与PPD微乳体积比为2∶1,0.6%HPMC,0.2%SA,4%甘油,0.05%尼泊金乙酯。此条件下制得的温度敏感型PPD微乳-凝胶的胶凝温度为(30.9±0.1)℃,胶凝时间为(146.7±4.4)s;扫描电镜下其呈多孔结构,孔隙疏松;透射电镜显示微乳颗粒圆整、无粘连。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室温下流动性良好,在略低于皮肤温度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从溶液到凝胶的相变过程;体外释放可达72 h,体外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结论:所研究的温度敏感型PPD微乳-凝胶复合系统制备工艺简单,胶凝温度、时间适宜,具有温度敏感、缓释特性,可满足皮肤局部用药需求。  
      关键词:20(S)-原人参二醇;微乳-凝胶复合系统;温度敏感;制备工艺;释药机制   
      5
      |
      3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聂锋,侯茂奇,赵嘉宁,王如锋,赵淑娟
      2021, 35(6): 73-8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11
      摘要:目的:将前期克隆得到21条三七来源的糖基转移酶基因,构建到pCold表达载体,以实现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并筛选、鉴定其在体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催化功能。方法:对21条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其克隆到pCold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蛋白。低温诱导重组蛋白表达,以黄酮类化合物为糖基受体底物,UDP-葡萄糖为糖基供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酶促反应产物。结果:分别以山柰酚和芹菜素为底物,重组蛋白PnUGT82参与反应后,可检测到山柰酚7-O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O葡萄糖苷,而阴性对照组未检测到对应的糖苷产物。结论:筛选得到1条三七来源的糖基转移酶PnUGT82,能够催化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将UDP-葡萄糖上的葡萄糖基团转移到山柰酚或芹菜素7位羟基,形成相应的黄酮7-O糖苷化产物。  
      关键词:三七;黄酮;糖基转移酶;重组蛋白;催化功能   
      7
      |
      58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韩文凯,汪璐,王水潮,海平,李玉林,陈涛,崔亚君
      2021, 35(6): 82-9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12
      摘要:目的:对国内5个主产区48批次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生态、基原、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为黑果枸杞的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微性状鉴别、正常光明场及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技术,对黑果枸杞原植物及药材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采集全息彩色影像数据。结果:首次发现具有重要鉴别意义的“小裙边”状花冠残基及花萼上表皮内侧大型石细胞,获取了黑果枸杞基原、性状及精细结构特征的影像数据,获取了正常光明场和偏振光暗场对比拍摄的种子横断面、花萼横断面及粉末特征的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宁夏和青海种植的黑果枸杞整体质量最优。结论:获取的生态、基原、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或为黑果枸杞药材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黑果枸杞;生药学;显微鉴别;微性状鉴别;偏振光;实时景深扩展   
      12
      |
      5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综述

    • 武双敏,李泽运,侯书涵,杜玥,袁永亮
      2021, 35(6): 92-9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6.013
      摘要:知母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知母皂苷B-Ⅱ(TB-Ⅱ)是知母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TB-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阿尔茨海默病、抗抑郁、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肿瘤等。总结近年来TB-Ⅱ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TB-Ⅱ的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母皂苷B-Ⅱ;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综述   
      8
      |
      126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4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