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方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1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KD合并AKI(A on 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前列腺素E1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川黄方口服加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及血清NLR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1%,对照组为3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肾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U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eGFR水平均升高(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BUN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Scr、BUN、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④24 h UPro: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炎症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NLRP3水平较治疗前亦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IL-6、TNF-α及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前列腺素E1治疗相比,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能更好地减轻A on C患者的肾脏损伤,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的炎症状态有关。
摘要:目的:观察消白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0例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CGN患者[慢性肾脏病(CKD)1~2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开放性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白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水平。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4例患者剔除或脱落,对照组5例患者剔除或脱落,最终治疗组56例、对照组5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7.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54.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UPro、UACR、NAG、RB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α1-MG、β2-MG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NAG、RBP、α1-MG、β2-M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GF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S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相关性分析:eGFR与24 h UPro、UACR、NAG、RBP呈负相关。结论:消白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肾气虚、湿热瘀阻型CGN(CKD1~2期)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延缓肾功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