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 4

      学者论坛

    • 郑亚平,陈恒晋,沈岚,王健英,赵立杰,洪燕龙,张磊
      2021, 35(4): 1-11.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1
      摘要:通过检索中医古代与现代文献及近30年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威灵仙毒副作用的研究,对威灵仙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和表现、安全用量及与毒副作用相关的药材基原、炮制方法、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威灵仙可产生过敏反应及呕吐、腹泻、心律失常、肾毒性等毒副作用,甚至休克死亡。当威灵仙长期使用或用量过大,或与附子同用,或用酒、醋调服时,更易产生毒副作用。为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产生毒副作用的成分可能是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挥发油及皂苷类等,或因其他中药污染而混入毒性成分马兜铃酸。另外,探讨炮制方法、地方习用药品等对深入研究威灵仙的毒副作用、安全使用及扩大其药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威灵仙;毒副作用;安全用量;毒性成分;质量标准   
      13
      |
      106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2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临床研究

    • 袁晨越,董耀荣,刘晨萍
      2021, 35(4): 12-17.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2
      摘要:目的:观察强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心肾阳虚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强心方加减口服,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改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计算所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检测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1(cTn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为73.81%,对照组为52.5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为50.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VEDD、LVESD较治疗前减小(P<0.05),LVEF、SV较治疗前增加(P<0.05,P<0.01);对照组患者的LVEF较治疗前亦增加(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P<0.01),LVEF高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BNP、cTn1及血清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BNP、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MWD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6MWD较对照组亦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强心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心肾阳虚型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延缓患者心室重构的进展,调节相关神经内分泌指标水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强心方;中西医结合   
      22
      |
      25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7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郭丽芬,胡晓军,孙玉真
      2021, 35(4): 18-2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3
      摘要:目的:探讨疏凿饮子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肌重构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CHF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疏凿饮子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三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比值(E/A比值)、心输出量(CO),测试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6MWD),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评价患者的心肌重构及炎症状态。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81.40%,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CO、E/A比值及6MWD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LVEF、CO、E/A比值及6MW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ngⅡ、ALD、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AngⅡ、ALD、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TNF-α、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hs-CRP、TNF-α、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⑤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肌重构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结论:疏凿饮子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重构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疏凿饮子;心功能;心肌重构;血清炎性因子;中西医结合   
      15
      |
      1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5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张红智,司马旦旦,JoanaSchroder,郑宣璐,王明哲,潘卫东
      2021, 35(4): 25-2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4
      摘要:目的:观察温肾健脾热敷贴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69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温肾健脾热敷贴,治疗周期为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LS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量表(ALS-SSIT)、ALS功能量表(ALS-FRS)评分,评价热敷贴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试验过程中,治疗组3例患者被剔除,对照组4例患者被剔除,最终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S-SSIT评分均升高(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S-FRS评分均降低(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因温肾健脾热敷贴引起皮肤瘙痒者7例,其中2例中断治疗、5例未中断治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温肾健脾热敷贴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LS症状进展,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温肾健脾热敷贴;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试验   
      8
      |
      3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20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朱煜璋,丁旭枫,李鹏,金文琪,李小嘉,郭修田
      2021, 35(4): 29-3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5
      摘要:目的:比较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3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第1、3、7、14天,评价所有患者的肛门疼痛、出血、创面水肿、肛门坠胀感、排便情况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Wexner量表评估患者的肛门功能,检测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①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1、3、7、14天,治疗组患者的肛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第1、3、7天,治疗组患者的出血、肛门坠胀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第3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水肿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1),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与外剥内扎术相比,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出血、创面水肿、肛门坠胀等症状,有助于恢复肛门功能,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悬吊黏膜下痔切除术;外剥内扎术   
      9
      |
      17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学科前沿

    • 农淄心,邓琳,贺健祥,张超峰,谢海纳,曹琳娜,张夜航,范晓燕,吴晓,方肇勤,潘志强
      2021, 35(4): 35-44.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6
      摘要:目的:研究顺铂短期给药诱发小鼠药源性证候的属性及对类固醇激素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顺铂不同剂量(3、5、10 mg·kg-1·d-1)组,每组10只。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顺铂,连续5 d。分别于干预5 d后和停药5 d后,观察小鼠体征(体质量、摄食量、腋温、爪色泽),并进行行为学测试(抓力、旷场试验和转棒试验)。观察期后,取血清;分离肾脏、心脏、胸腺和脾脏,计算脏器指数;收集肾上腺和睾丸。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和睾酮含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与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和睾丸睾酮合成酶相关的mRNA、蛋白表达。结果:①干预5 d后,顺铂10 mg·kg-1·d-1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腋温、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顺铂3、5 mg·kg-1·d-1组小鼠腋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爪色r值高于对照组(P<0.05,P<0.01)。停药5 d后,顺铂10 mg·kg-1·d-1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在棒时间、抓力、腋温、爪色r值、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顺铂3、5 mg·kg-1·d-1组小鼠垂直运动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1·d-1顺铂作用显著抑制小鼠脾脏、胸腺、心脏,脏器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而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5 mg·kg-1·d-1顺铂作用亦抑制心脏(P<0.05)。③形态学观察显示,顺铂10 mg·kg-1·d-1组小鼠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肿胀明显,顺铂5、10 mg·kg-1·d-1组小鼠可见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略紊乱,睾丸间质细胞收缩明显。④与对照组相比,顺铂10 mg·kg-1·d-1组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⑤与对照组相比,顺铂3 mg·kg-1·d-1组小鼠肾上腺Star、Cyp21a1的mRNA表达受到抑制(P<0.05),而顺铂10 mg·kg-1·d-1组小鼠肾上腺Star、Cyp11b1、Cyp21a1的mRNA表达及StAR、CYP21A2、CYP11B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⑥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1·d-1顺铂作用显著抑制睾丸StAR、CYP11A1、CYP17A1、HSD3B2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P<0.01);5 mg·kg-1·d-1顺铂干预显著抑制Star和Hsd3b2的mRNA表达(P<0.05,P<0.01);3 mg·kg-1·d-1顺铂作用亦显著抑制Cyp17a1和Hsd3b2的mRNA表达(P<0.01)。结论:顺铂短期给药可诱发小鼠虚证表现,以精气亏虚为主,其物质基础与类固醇激素合成及储备下降有关。  
      关键词:顺铂;虚证;药源性证候;肾上腺皮质;睾丸;小鼠   
      13
      |
      15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96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实验研究

    • 李亚静,沈强,邝计霞,刘璇
      2021, 35(4): 45-5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7
      摘要:目的:基于C26结肠癌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构建C2C12细胞肌管萎缩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甘草多糖对肌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C26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分别制备单一细胞和共培养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加入诱导分化液使C2C12成肌细胞形成肌管。①将已分化的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C26模型组、RAW264.7模型组、共培养模型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条件培养液,孵育48 h,HE染色观察肌管形态,并测定肌管直径。②将已分化的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甘草多糖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5 mg/ml)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甘草多糖,孵育48 h后,测定细胞活力。③将已分化的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C26模型组、C26+甘草多糖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C26结肠癌细胞条件培养液;同时,甘草多糖干预组分别给予0.5、1、2 mg/ml甘草多糖。孵育48 h后,HE染色观察肌管形态,并测定肌管直径。④将已分化的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共培养模型组、共培养+甘草多糖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共培养细胞条件培养液;同时,甘草多糖干预组分别给予0.5、1、2 mg/ml甘草多糖。孵育48 h后,HE染色观察肌管形态,并测定肌管直径。⑤不同的条件培养液或共培养条件培养液与甘草多糖(2 mg/ml)协同干预后,Western blot检测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①3种条件培养液均可诱导肌管直径减小(P<0.01),且共培养模型组的相对肌管直径较C26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②≤2.5 mg/ml甘草多糖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③与C26模型组相比,C26+甘草多糖(0.5、1和2 mg/ml)组细胞的相对肌管直径显著升高(P<0.01)。④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甘草多糖(0.5、1和2 mg/ml)组细胞的相对肌管直径显著升高(P<0.01)。⑤3种条件培养液干预后均可诱导C2C12肌管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且共培养模型组的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明显高于C26模型组(P<0.01)。与共培养模型组相比,共培养+甘草多糖(2 mg/ml)组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显著下调(P<0.01)。结论:甘草多糖可能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减轻C26结肠癌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诱导的肌管萎缩。  
      关键词:甘草多糖;肿瘤恶病质;肿瘤微环境;共培养;肌肉萎缩   
      8
      |
      107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20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靳金美,邱水平,石海莲,张德高,吴晓俊
      2021, 35(4): 54-6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8
      摘要:目的:考察小豆蔻明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小豆蔻明不同浓度(0、10、20、40、80 μmol/L)组,分别予以相应浓度药物干预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NBDG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PCR法检测细胞葡萄糖转运体(GLUT)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GLUT蛋白表达。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小豆蔻明(0.3、1.0、3.0 mg/kg)腹腔注射给药4周后,分离荷瘤小鼠乳腺癌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组织GLUT蛋白表达。结果:小豆蔻明(20、40、80 μmol/L)能剂量依赖性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P<0.01),且小豆蔻明(20 μmol/L)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小豆蔻明(20 μmol/L)能够显著下调乳腺癌细胞GLUT3和GLUT4 mRNA表达(P<0.01);小豆蔻明(40 μmol/L)能够显著下调乳腺癌细胞GLUT3蛋白表达(P<0.01),小豆蔻明(10、20、40 μmol/L)能够显著下调乳腺癌细胞GLUT4蛋白表达(P<0.01),但对GLUT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小豆蔻明(0.3、1.0、3.0 mg/kg)能够显著降低荷瘤裸鼠乳腺癌组织GLUT1蛋白表达(P<0.01),而小豆蔻明(1.0、3.0 mg/kg)能够显著下调GLUT3蛋白表达(P<0.01)。结论:小豆蔻明可能通过下调GLUT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活力和葡萄糖摄取能力。  
      关键词:小豆蔻明;乳腺癌;细胞活力;葡萄糖摄取;葡萄糖转运体   
      19
      |
      46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陈海云,魏来娇,曹杰,刘正
      2021, 35(4): 61-66.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09
      摘要:目的:研究钩藤提取物异钩藤碱(IsoRhy)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雷沙吉兰(Rasagiline,0.1 mg/kg)组和IsoRhy(40 mg/kg)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MPTP,连续5 d,诱导PD模型。实验第8天起,各药物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2周。末次给药后,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再分离脑组织。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神经元数量,Western blot检测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结果:①爬杆测试:IsoRhy组小鼠的爬杆时间较MPTP组明显减少(P<0.01)。脚印实验:IsoRhy可有效增加模型小鼠的步幅长度(P<0.01),但对走槽时间无明显影响。旷场实验:IsoRhy组小鼠的运动距离较MPTP组显著增加(P<0.01)。转棒实验:IsoRhy组小鼠在棒时间多于MPT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soRhy组小鼠纹状体内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较MPTP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soRhy干预2周后,模型小鼠脑黑质区TH阳性表达神经元较MPTP组明显增加(P<0.05),黑质区TH蛋白表达较MPTP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soRhy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的运动行为学,通过上调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关键词:异钩藤碱;帕金森病;MPTP;神经保护;小鼠   
      14
      |
      53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9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夏霜莉,杨媛,廖陈,王锦,代蓉
      2021, 35(4): 67-72,10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10
      摘要:目的:从神经血管单元(NVU)细胞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探讨天麻活性成分3,4-二羟基苯甲醛(3,4-DD)作用星形胶质细胞(Ast)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和神经元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从乳鼠分离、培养BMEC和Ast。采用Transwell小室分别构建Ast与BMEC、Ast与PC12细胞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NBP)干预(1×10-4mol/L)组、3,4-DD干预(1×10-7mol/L)组。药物组预先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 h后,模型组和药物组细胞均诱导OGD/R损伤。采用细胞电阻仪测定各组Transwell小室内侧细胞的跨内皮电阻(TEER)值;试剂盒检测BMEC、PC12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检测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PCR检测BMEC细胞闭锁蛋白(Occludin)及PC12细胞磷脂酶C-γ(Plc-γ)的mRNA表达。结果:①Ast-BMEC共培养体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EER值、LDH活性、BDNF含量显著降低(P<0.01),Occludin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3,4-DD干预组TEER值、LDH活性、BDNF含量以及Occludin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NBP干预组LDH活性、BDNF含量及Occludin mRNA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3,4-DD干预组TEER值较NBP干预组明显升高(P<0.01)。②Ast-PC12共培养体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EER值、LDH活性、BDNF含量显著降低(P<0.01),Plc-γ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3,4-DD干预组LDH活性、BDNF含量及Plc-γ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NBP干预组LDH活性及Plc-γ mRNA表达亦显著升高(P<0.01)。结论:3,4-DD通过促进Ast释放BDNF,作用于BMEC和神经元,维持细胞间结构,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进而减轻OGD/R损伤。  
      关键词:3,4-二羟基苯甲醛;氧糖剥夺/再灌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星形胶质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11
      |
      38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施佳晨,李晓睿,吴平,赵鹏飞,李咏梅
      2021, 35(4): 73-7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11
      摘要:目的:探究苦参新醇F对黑素细胞氧化应激及自噬的影响。方法:以PIG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小檗碱,5 μmol/L)组以及苦参新醇F低、中、高剂量(26、52、78 μmol/L)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加入1.0 mmol/L过氧化氢(H2O2)干预24 h,以诱导氧化应激损伤。H2O2刺激后,各药物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免疫荧光检测E-钙黏素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Beclin-1、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苦参新醇F不同剂量组的细胞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且高剂量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苦参新醇F不同剂量组的ROS、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且高剂量组的ROS、MDA水平低于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P<0.05,P<0.01),GSH水平高于低剂量组(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苦参新醇F不同剂量组的自噬小体数目均显著增多(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自噬小体数目明显多于低剂量组(P<0.05,P<0.01)。④苦参新醇F中、高剂量组E-钙黏素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且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P<0.01)。⑤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苦参新醇F干预后,Beclin-1、LC3Ⅱ/LC3Ⅰ、Nrf2、P6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苦参新醇F可能通过上调Nrf2-P62信号通路,促进黑素细胞自噬,从而抵抗氧化应激损伤。  
      关键词:苦参新醇F;白癜风;黑素细胞;氧化应激;自噬   
      6
      |
      4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2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程韶,陶渝仁,舒冰,王晶,赵永见,赵世天,张岩,唐德志,赵东峰,孙悦礼,施杞,王拥军
      2021, 35(4): 79-88.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12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补肾方对去卵巢小鼠骨折愈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化瘀补肾方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部分脂肪组织。术后3个月,各组小鼠均建立左侧胫骨骨折复合髓内固定模型。造模后,化瘀补肾方组小鼠灌胃给予7.33 g/kg化瘀补肾方药液,另两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0.9%NaCl溶液,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胫骨组织。X线及Micro-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阿尔新蓝/橙黄G染色后镜下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变化。试剂盒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骨痂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表达;免疫荧光检测骨痂组织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SOD表达;试剂盒检测骨痂组织MDA含量。TUNEL法检测骨痂组织细胞凋亡。结果:①胫骨X线及Micro-CT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骨痂稀疏,骨折线清晰;化瘀补肾方组小鼠骨痂较致密,骨折线略模糊。②阿尔新蓝/橙黄G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骨痂组织中软骨基质较多,骨小梁稀疏;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中软骨基质较少,骨小梁致密。③模型组骨痂组织Runx2、CollagenⅠ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Runx2、CollagenⅠ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④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⑤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及骨痂组织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血清及骨痂组织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化瘀补肾方能够促进去卵巢小鼠的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及局部骨痂组织的抗氧化酶水平、减轻氧化应激状态、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化瘀补肾方;骨质疏松性骨折;氧化应激;小鼠   
      50
      |
      32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9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 舒娅,杨华元,奚倩慧,胡静,姚勇
      2021, 35(4): 89-93.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13
      摘要:目的:探讨仿真针刺不同时间点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及心肌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包括大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样蛋白1(Bmal1)、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故障(Clock)、周期蛋白2(Per2)。方法:24只雄性SHR随机分为SHR模型组、14时针刺组、21时针刺组,每组8只;另取7只雄性WKY大鼠作为对照。借助ATP-1仿真针刺手法仪在相应时间点对14时针刺组和21时针刺组大鼠进行仿真针刺治疗,取双侧足三里、曲池穴,隔日1次,共10次。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末次干预后,分离心肌组织。PCR检测大鼠心肌Bmal1、Clock、Per2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Bmal1、Clock、Per2的蛋白表达。结果:①治疗后,与SHR模型组相比,14时针刺组和21时针刺组大鼠的收缩压均显著下降(P<0.01),且21时针刺组的收缩压明显低于14时针刺组(P<0.01)。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21时针刺组大鼠收缩压显著降低(P<0.01)。②与SHR模型组相比,14时针刺组与21时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Bmal1、Clock、Per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与14时针刺组相比,21时针刺组Clock、Per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与SHR模型组相比,14时针刺组与21时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Bmal1、Clock、Per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21时针刺组Bmal1、Clock、Pe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14时针刺组(P<0.01)。结论:仿真针刺能够降低SHR的收缩压,下调其心肌生物钟基因Bmal1、Clock、Pe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且21时仿真针刺的降压效果优于14时仿真针刺。  
      关键词:仿真针刺;高血压;生物钟基因;大鼠   
      11
      |
      30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94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综述

    • 钱雨凡,刘宇婧,陆璐,徐汉辰
      2021, 35(4): 94-100. DOI: 10.16306/j.1008-861x.2021.04.014
      摘要: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结直肠癌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中医药对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在调节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及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免疫微环境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调节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参与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中医药;综述   
      15
      |
      90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74184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9-09
    0